迷因,英文叫做meme,是指“一个想法,行为或风格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文化传播过程。”这是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·道金斯在1976年提出的词汇,这个词如今被广泛用来描述文化传递的过程。互联网的各种文化现象,大多可以用迷因机制来解释。比如那只在全世界引发潮流的精神污染狗(doge),人们通常其实很难理解为什么这只狗是如此大行其道,只能用迷因学中的一些传播、心理机制来解释。“doge”是一个风行全球的互联网迷因
中文互联网有过许多独有的迷因,比如“贾君鹏,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”。不过,大多数迷因也就风行一时。能够传承多年的并不多见,而从“攒人品”到“喂毒奶”,正是一个有着长期生命力、还有所发展,并且很值得关注的中文网络迷因。
早在2000年左右,当时的互联网潮语发源地猫扑论坛就出现了“RPWT”这个词,即“人品问题”这四个字的首字母缩写。当时的网友在遇到什么“坏结果”(通常是打游戏掉落不好的装备)的时候,就往往被调侃或自嘲自己有“RPWT”,遇到好事,则归结于“人品爆发” 。有好事者还总结了著名的“人品守恒定律”。 此后衍生了“攒人品”的说法,人们嘴上时常调侃做各种“好事”来增加自己的运气,虽然这通常也就是说说而已,并没有多少人真的会因此到街上“扶老奶奶过马路”。
这种带有调侃性质的“迷信”,从此在中文网络上扎了根。比如著名的球王贝利是因其经常预测大赛结果出错,所以被称为“乌鸦嘴” ,但中国网友对这种“乌鸦嘴”并不是嘲讽或埋怨,而主要是当作段子津津乐道,并且添油加醋,这就比较有中国特色了。反而是国外互联网这个迷因相当少见。类似的,2014年世界杯,央视的“乌贼刘”红极一时,原因在于她穿哪队球衣哪队就输球,引发大面积调侃。
于是最近几年,人们已经不满足于“攒人品”来寻觅那若有若无的运气,干脆开始模仿贝利和“乌贼刘”来“喂毒奶”。所谓“喂毒奶”,就是在赛前看好自己不支持的一方,看低自己支持的一方,比如前不久中韩之战前,不少球迷就赌咒说韩国队一定会赢,中国队一定输。结果中国队赢了,就成了给韩国队“喂毒奶”大获成功。一位网名叫做“毒奶色”的电竞解说员黄旭东,因在“毒奶”方面的屡有建树,成为了这一迷因中的知名人物。
而所谓的“喂毒奶”也已经不限于在预测体育、竞技的比赛中,凡是结果未知、可以预测的事情,都可以应用上“喂毒奶”。比如某个有影响力的股评家看好某只股票会大涨,实际结果却是大跌,也会被调侃为“喂了毒奶”。
事实上,“攒人品”现象是不止流传在中国的。2012年的一篇心理学论文指出,当人们在等待某个自己无法控制的结果时,往往会去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情,希望能借此增加自己的运气,这岂不就是所谓的“攒人品”?这项国外的研究,是调查了那些正在等待求职结果、考试分数的被实验者后,得出的结论。调查发现,这些被实验者在等待对其来说十分重要的结果时,往往会倾向参加一些志愿性活动和慈善活动,研究者发现,在残词补全环节这些被实验者会补上因果报应、运气、命运等词。说明这种期待“好人有好报”的心态是共通的。前不久欧冠足球比赛,那场著名的巴塞罗那大逆转巴黎圣日耳曼,在赛前,就有很多巴塞纳罗球迷去当地的一座灵山去祈愿,以求自己支持的球队得到好运。球王贝利的“乌鸦嘴”在中国很有名,不过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故意的认知谬误
不过,在中国流行的“喂毒奶”现象,可能真的就是中国互联网的独特迷因了。这种现象的大范围流行,也能找到一些的学理方面的理由,能够解释“喂毒奶”为什么灵验。其一是幸存者偏差,就是说那些著名的“喂毒奶”灵验例子,被广泛记住了,而不灵验的例子,则往往被大众忽略。再结合“确认偏误”这种每个人都容易犯的认知谬误——即个人选择性地回忆、搜集有利细节,忽略不利或矛盾的细节,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诠释——所谓“喂毒奶”有多灵验就可以理解了。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贝利的“乌鸦嘴”。的确,贝利有过很多次著名的预测错误,由此闯下了“乌鸦嘴”的名头,但实际上最近这些年贝利预测比赛正确的次数也不少,但被人们有意忽略了,道理是类似的。再加上“启发法”这种认知谬误,即人们总是认为容易想起的例子、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对的——当一说起贝利就是“乌鸦嘴”的时候,人们自然倾向于这种说法的确很灵验。
当然,如前所述,这种人人都热衷于“攒人品”“喂毒奶”的文化现象,更多还是基于调侃、段子而来的,即更多还是娱乐性质,并非是因为人们对此深信不疑。
但迷因的强大之处在于,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举动。在一些重大比赛来临之时,一些体育迷的迷信做法已经超出了调侃、娱乐的程度,比如2016年欧洲杯足球赛意大利对阵德国前,微博上的意大利球迷打出了#封建迷信搞起来#的标签,出现了大量“攒人品”、“喂毒奶”的内容,在关心则乱及人与人互相感染的心态下,这时候的球迷说不定是“真信了”。这种风气在社交媒体上如今可以说是非常流行,使得对其不耐烦的心态也大面积出现,认为球迷关注比赛就该好好讨论,“奶来奶去”非常无聊。“毒奶色”黄旭东在中韩大战时给韩国喂的“毒奶”,引发热议。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没什么意思
不过,这种抗议看起来没有多少效果。更多的人持这样一种态度,“你可以不信人品,但不要挑战人品”,意指你个人可以不必相信这种迷信,但若非要公开挑战,那就触犯“众怒”了。甚至还有人因“喂毒奶”而有了下赌注对冲的心态,比如中韩大战,球迷支持中国队,但要下注给韩国来灌毒奶,中国赢球了自然高兴,韩国赢了那也能“收回些成本”。
这种看待竞技体育的心态正常吗?至少在国外是很少见的。因为正常来说,赛前鼓吹己方强大,给己方队员打气,才是正常心态。而“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”式的“喂毒奶”,甚至振振有词地声称“降低期望值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感”,这种心态未免有些奇怪。有人说,这“喂毒奶”迷因的出现,虽然有很多巧合,但往深处讲,是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“谦虚”精神的,所以不会在强调竞争、喜爱个人英雄主义的西方出现,这或许是有几分道理的。所以,这种文化现象是否反映出民族精神中不够“自信”的一面,也许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。
转载请注明:pg电子·(中国)官方网站 » 三生目录 » 从“攒人品”到“喂毒奶”,中国互联网的另类迷信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B5编程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